朋友小玲捂着半边脸抱怨:“牙疼得要命,医生说智齿发炎了,得赶紧处理!”看着她吃不下睡不好的样子,我也想起自己年轻时那颗“任性”的智齿。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困扰——智齿像一颗定时炸弹,不痛时觉得相安无事,疼痛起来却又让人悔不当初。今天就和大家聊聊,到底哪些智齿必须“斩草除根”,哪些能“和平共处”?
一、什么是智齿?为什么总让人纠结?
智齿是人类进化留下的“历史遗迹”,通常16岁后才会萌出。有人天生没有,有人一口气长四颗,还有人长了一半就偃旗息鼓。它们位于牙床深处,大多数情况下“居住环境”拥挤,导致清洁困难,容易成为口腔问题的导火索。
二、这8类智齿,医生建议尽早拔除
1.长歪的“斜刺里杀出”
当智齿横着长、倒着长,甚至顶着邻牙时(即阻生齿),好比房间里硬塞了张桌子,不仅自己发炎,还会把隔壁的牙齿挤歪,甚至导致邻牙蛀坏。这种情况越拖治疗成本越高。
2.一年发炎三次以上
如果智齿反复肿痛、口腔溃疡,甚至伴随发烧,说明它已经成了细菌的“根据地”。即便消除炎症后暂时不疼,病灶仍在,迟早会再次爆发。
3.邻牙遭殃,咬合紊乱
有些智齿表面安分,却在暗中推挤前牙。很多人矫正好的牙齿突然又歪了,罪魁祸首可能就是这颗深藏的智齿。
4.刷牙刷不到的“卫生死角”
即便智齿位置正常,如果被牙龈包裹或与邻牙缝隙大,食物残渣长期滞留,容易引发龋齿或牙周炎。想象一下总有一个角落从来没打扫过,会滋生多少细菌?
5.准备正畸或怀孕前
矫牙需要空间,智齿往往是阻力;孕期激素变化会放大口腔问题,提前处理可避免孕期中“疼了不敢用药”的尴尬。
6.牙龈下藏了“囊肿”
埋伏的智齿可能形成含牙囊肿,侵蚀牙槽骨。这类情况需要拍片才能发现,定期检查很重要!
7.牙齿拥挤
牙列空间有限时,萌出的智齿会加剧牙齿排列不齐,让笑容越来越“拥挤”。
8.单侧缺失,影响咬合
如果上颌或下颌只有一颗智齿萌出,没有对应的牙齿咬合,长期“空咬”可能损伤对颌牙龈,甚至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。
三、这3类智齿,或许能“逃过一劫”
1.位置端正,能正常清洁和使用
少数幸运儿的智齿完全萌出,与邻牙排列整齐,且能参与咀嚼,这类智齿可以保留,但需加强清洁(比如使用单束牙刷)。
2.完全埋伏但无害
如果智齿完全埋在骨头里,不压迫神经、不引发囊肿,拍片评估风险后可暂不处理,但需定期观察。
3.身体条件不允许
心脏病、高血压患者或凝血功能障碍人群,需由医生综合评估,选择保守治疗或择期处理。
四、拔牙前必看:这些准备让你少受罪
1.心理建设很重要
拔牙并不可怕,局部麻醉下几乎无感。紧张时可提前与医生沟通,必要时选择微创拔牙或镇静。
2.详细告知病史
如果有药物过敏、长期服药(如抗凝药)或全身性疾病,务必提前说明,方便医生调整方案。
3.女生避开生理期
生理期凝血功能下降,建议月经结束后3-7天再拔牙,减少出血风险。
4.术后护理黄金法则
咬紧棉球40分钟帮助止血
24小时内不刷牙漱口、避免剧烈运动
前3天冰敷减轻肿胀
饮食从温凉流食逐步过渡
出现持续出血或剧烈疼痛需及时复诊
是否需要拔智齿,没有标准答案。有人20岁就拔了四颗,有人70岁还和智齿“和平相处”。定期拍片检查、早期发现问题,才是避免痛苦的秘诀。记住:口腔健康不是疼了才关注的事,给牙齿一份“体检计划”,你会感谢自己的未雨绸缪!
(小贴士:拔牙后留下的“智慧空缺”不会影响脸型或智力,放心和智齿说拜拜吧!)